EN/
* 按 Enter键进行搜索或ESC键关闭
返回 当前位置:首页 报告与见解 报告与见解 【ESG月度专题】碳信用市场迈向主流化——从《碳信用:买方指引》看企业的气候责任与市场机遇

【ESG月度专题】碳信用市场迈向主流化——从《碳信用:买方指引》看企业的气候责任与市场机遇

所属分类:报告与见解发布时间:2025-09-30

在香港交易所(HKEX)于2022年推出「Core Climate」平台后,20259月再度发布《碳信用:买方指引》[1],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系统化、实务化的参考框架,帮助企业在碳中和转型过程中更有策略地选择合适的碳项目与碳信用。

联合绿色认为,这份指引不仅是香港碳市场规范化的重要一步,更显示碳信用已从可选项逐步成为企业气候责任的核心工具。


《碳信用:买方指引》重点解读

指引开宗明义指出,碳信用是一种可交易单位,代表一公吨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或移除量。其产生涉及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

1.  项目开发(如造林、CCUS、可再生能源);

2.  验证与核证(由经认可的验证机构依标准方法进行);

3.  发行;

4.  注销。

这些碳信用可在交易平台如 Core Climate 上进行买卖,企业在实现减碳目标过程中,通过购买与注销碳信用,对短期内无法避免的排放承担责任。

对企业而言,理解碳信用的生命周期仅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在自身减碳路径中有效运用。联合绿色认为,《买方指引》为企业提供了以下可行建议:

·       将碳信用纳入气候治理架构,设立内部碳预算;

·       制定碳信用采购政策,明确适用场景与优先采购标准;

·       建立内部数据管理与报告机制,为后续核查与披露做好准备;

·       结合碳信用与绿色融资、品牌传播,提升综合价值。


市场与政策双轮驱动:碳信用走向核心机制

国家政策推进:全国碳市场全面提速

2025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2],提出:

·       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       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紧接着,2025924日,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3],提出:

·       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峰值下降7%–10%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0%以上;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约36亿千瓦);

·       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       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联合绿色认为,国家政策明确支持发展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通过完善方法学、强化监管、拓展应用场景(如绿色供应链、碳中和、企业履责等),将碳信用机制推向体系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政策强调扩大交易主体、丰富产品类型、加强数据与信息披露,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清晰的发展路径。结合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提出,可以看出碳信用机制在支撑国家总量减排、能源结构优化与市场化治理路径中正发挥日益关键的作用。《碳信用:买方指引》与上述政策高度契合,反映出碳信用正在成为 “双碳” 战略下企业行动的重要工具和制度保障。


如何选择高质量碳信用?

联合绿色在协助企业开展绿色金融认证、碳核查、碳中和路径设计等服务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在全球气候法规日益收紧、供应链减排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仅依靠自身减排,已难以全面应对中长期的气候责任要求。

尽管企业可通过采购绿电、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减少排放,但在实际操作中,Scope 1 Scope 2 仍受到能源结构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零排放”;而 Scope 3 涉及广泛的上下游活动,不仅管理难度高,数据获取也存在显著挑战,成为当前最具难度的减排领域之一。

在此背景下,碳信用作为“减排补充机制”与“环境责任工具”,正逐步演变为企业 ESG 战略、投资评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乃至跨境贸易合规中的关键要素。

《碳信用:买方指引》建议企业从以下两个阶段进行筛选:

项目筛选:

碳信用选择:

指引特别指出,碳信用应为企业气候策略的一部分,而非替代减排的手段。企业应结合减排行动与高诚信度碳信用,共同达成真正的气候中和。


联合绿色的专业服务与观察

作为专注于气候与温室气体核查的第三方机构,联合绿色发展有限公司长期依据 ISO 14064-3ISO 14065 等国际标准,围绕自然类与技术类项目,提供包括:

联合绿色同时也参与了建筑碳信用(Building Carbon CreditBCC)相关项目的核查。该机制由贵州省绿金低碳交易中心(绿交所)[4]支持,专门针对建筑领域节能改造、能源管理等自愿减排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登记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企业可通过采购并注销建筑碳信用,实现自身运营或项目层面的碳中和。此外,联合绿色的母公司联合赤道亦是国内活跃的碳服务机构之一,已参与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服务工作,作为核查机构支持履约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合规披露与核查,助力地方碳市场建设。

联合绿色观察到,越来越多企业不再仅将碳信用视为企业社会责任工具,而是纳入ESG披露、碳中和策略、供应链管理与绿色投融资的一部分,成为战略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


ISO × GHG Protocol 战略合作:迈向全球碳盘查统一标准

20259月,温室气体盘查标准体系(GHG Protocol)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宣布达成战略合作[5],推动碳核算与报告标准的全球一致性,旨在解决企业在碳核算实践中面临的多重标准适配、方法不一等问题。此次合作覆盖企业碳足迹(CCF)、产品碳足迹(PCF)以及项目级盘查与核查标准,有助于构建更系统化、可比性更强的全球碳盘查框架。

联合绿色认为,此举有望带来三方面积极影响:

1.     提升数据可比性与透明度
统一方法学框架,有助于跨境企业开展碳核算、盘查与披露,降低合规与沟通成本。

2.     增强碳信用市场基础
标准趋同将为核查减排量的核算与验证提供更坚实的规范支持。

3.     促进政策与市场对接
为各国碳市场、气候政策及可持续金融提供共通语言。

双碳战略与全球合规压力双重驱动下,国际标准协同不仅是趋势所向,也将为企业构建可信、可比、可核查的碳资产体系打下基础。


结语:碳信用,从责任工具到价值载体

联合绿色认为,2025年,碳信用正从“企业社会责任工具”转型为支撑减排目标管理、ESG履责、绿色金融合规与供应链治理的核心机制与战略资产。从HKEX《买方指引》的发布,到国家政策对CCER机制的系统部署;从企业对高质量碳信用的需求升级,到ISOGHG Protocol推动标准统一,碳信用市场正在经历 “制度完善、机制融合、应用深化” 的关键跃迁期。

联合绿色观察到,越来越多企业不再将碳信用视为“补偿工具”,而是主动纳入气候治理架构、资本运作逻辑与跨境合规体系之中。碳信用正成为连接政策、市场、技术与责任的桥梁,在“双碳”战略与国际规则趋同的背景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制度价值与发展潜力。

联合绿色将继续秉持专业、独立、公正的服务理念,基于国际标准和本土经验,支持企业建立可信、可比、可核查的碳资产体系,助力其在碳市场中稳健前行,为实现绿色中国与全球气候目标贡献专业力量。



上一篇: 【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 | SPO报告 下一篇:【ESG月度专题】《2025贷款原则更新:从建议(Should)到应当(Shall)的市场准则》